当前位置:首页 > 特别关注 >

徐文杰: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与创新能力,是我课程的首要目标

时间:2019-01-15 16:22:31


  “这学期大家都觉得学到很多,混合课堂模式确实很大的促进了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,希望这种钻研精神也应用到其他课堂的学习中……”2017年春季学期水利系徐文杰副教授的“工程地质”混合式课程班级助教林丹彤博士感慨地说。

2017年春季学期,徐文杰第一次利用“地质学与工程地质”慕课开展混合式教学后,谈到:“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,通常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,学生在下面听,然后课后完成作业……人生20-30岁是思维最活跃、创造力最强的年龄,而从目前的教育阶段来看,这一年龄大部分在大学渡过,如果大学教育中还是让学生延续‘被动学习’模式,将大大限制了对学生创造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。传统的授课模式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‘吃不饱’而有的学生‘吃不消’的矛盾,使得‘教’‘学’和‘用’存在着一定的脱节。”

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的课程设计

连续于2017、2018年春季学期开设的“工程地质”混合式教学始终保持着30人以下的规模,作为专业必修课,水利系大二学生采用完全自愿报名的形式学习。

如何培养好这20几位对新的教学模式感兴趣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能力呢?如何让他们从大课被动听讲的模式惯性中解放出来,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呢?如何让他们从过去的听众转变为课堂的真正的参与者呢?徐文杰也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。

学生分组挖掘延展知识点,进行展示与讨论。教师课前将每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明确给学生,学生组队对每周课程内容、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与拓展。一方面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提出,另一方面在对新的知识点拓展的过程中会引起新的问题思考和讨论。而在整个“教”“学”及“测评”过程中,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,又是知识的“使用”者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引导者,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“伙伴”。“在课程前两周的汇报展示中,学生还是略显被动,汇报的内容基本上是我在线课程内容的翻版,之后思路逐渐打开,2018年春季学期甚至有同学基于自己对数学的兴趣,对一个公式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、验证,连我也未必能想到。”徐老师感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变化与成长。

参加2018年春季学期课程的张思瑾同学,就通过混合式教学对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:“混合式学习中,对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慕课以及课本的方式完成,课堂上主要完成内容的讨论与自己的思考。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,常常看完慕课找不到问题,难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宏观的把握和独立的思考。这是我发现的自己比较大的不足。课堂上各小组成员需要汇报讨论,由于之前参加展示的经历很少,对于清晰表达、PPT制作、展示技巧等等都把握很不好,通过老师的建议以及观察同学们优秀的展示,我对于自己的展示能力有了正确的认识,在之后会注意并加强训练。”

2015年上线的“地质学与工程地质”慕课总计15章,线上内容远远超过了徐文杰线下传统32学时的部分,参与混合式课程的同学需要完成所有线上内容,并且线下的讨论课时间并没有减少,甚至往往因为讨论过于热烈,还多出一个小时。徐老师要求汇报组之外的同学都要参与到提问与讨论当中,这也是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辛勤的付出收获的是丰硕的果实,同卷期末考试,混合式教学班级学生90分以上的近20人,对比传统课堂班级这个数字就是2至3人。


关键字: